哲学思考本质上是一种对痛苦的追求,因为它是指向生命本质、宇宙奥秘的探究,而这些宏大议题的终极答案就是虚无。哲学思考是在有生之年中对人生体验这一庞大而无意义的系统的解构。

哲学思考是自我性非常强的一种行为。因为它源于思考者对自身经验的反思,而这生命体验是他所独有、且仅他有权解释的。他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外化表现。

因此如果要追求快乐,应该减少哲思这一并不产生实际价值的行为。纯粹的快乐来自于对自我的剥离,即无我。忘我投入的快乐、欣赏自然的快乐、帮助朋友的快乐、性爱的快乐,都来自于无我。

如果喜欢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玄学,说明对真理有探究的渴望,且认为学习这些框架理论、可以指引自己更好地(或以更加正确的方式)去生活。但如果目的是“更好地生活”,那么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过度沉迷。著名的哲学家都没有结婚,从世俗角度来讲他们过着很不快乐的生活。这是主体性过于强烈所导致的,哲学探索是对自己大脑的深入挖掘,如果过于迷恋自身的存在就无法获得快乐。

做适当的思考、有计划的思考,不要沉迷思考。生活的艺术在于平衡。


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思考没有益处,人为何思考?也许思考这一行为并非出于“对生存有益”,而是本身被赋予的一种天性,就像河狸天生要搭建堤坝。思考是清醒的痛苦,但不思考是麻木的存在,意味着接受被世界奴役。思考建立“主体性”,允许个体去构建自我的意义;失去主体性就失去存在的必要。

因此关键仍在于平衡。强大的思想是心中坚固的堡垒,但它孤立于外界而存在。真正有意义的生活需要带着思考成果,走出房间去感受、去验证、去与世界互动。